最资讯丨一带一路行记·中东|到有风的地方,挂起云帆

时间:2023-06-08 19:09:03 来源:21经济网

“你的时间太紧,我只推荐你先去塞拉莱,特别是目前刚刚立了纪念碑,对两国都有意义”,S简单几句话,让笔者打消了先去杜古姆经济特区看看的想法,而他所说的纪念碑,则是5月30日刚刚揭幕的郑和纪念碑。

其实,塞拉莱一直在笔者的计划中,或者说一直处于笔者最想打卡的地方的第一列。没有别的原因,这里是有风的地方。


【资料图】

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罗伯特·卡普兰专门研究印度洋地缘关系的著作《季风》其开篇就是从塞拉莱开始,这里是印度洋季风的起点,每年六月开始到次年三月,都是塞拉莱的风季,也是船只奔向太平洋的时间。季风有诚信,从不误时,因而也被称为信风。掌握风的秘密是航海家的基本素质,而郑和正是掌握这一秘密的航海家。

“你这算是业主方考察吗”,老韩上来握手时哈哈大笑道。他是郑和纪念碑项目的责任经理,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一名老中东工程人。老韩某种程度上也没说错,郑和纪念碑是广州市政府投资修建的,目前也算是广州市的物业,笔者作为广州市民也算业主来考察。

将近十米高的碑体,展开如同云帆一般,落下去的曲线和另一侧的碑面形成夹角,如同宝船的船首。纯白的碑体,采取3D打印技术形成的波浪形的碑面,既显示了高科技建筑的水平,又体现了东方艺术的美感。

老韩非常自信地对旁边的阿拉伯老人介绍,这里现在就是塞拉莱最美的建筑。

笔者很同意老韩的介绍。不过,同样吸引笔者的,是郑和纪念碑前的风景。纪念碑前有错落的椰树,纯白的沙滩,碧蓝的海水,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浪头,潮水和椰林阵阵的涛声,一直在告诉你,这里是有风的地方。据历史考据,这里就是郑和登陆的地方,目前也是塞拉莱的自然海岸风景区。

(郑和纪念碑前的海岸。 摄影/李靖云)

(刚刚落成的郑和纪念碑。摄影/李靖云)

(大家觉得,这是塞拉莱最美的建筑。)

和马斯喀特一样,塞拉莱也正在大规模修造旅游景区和度假设施。塞拉莱显然规模要更大一些,因为这里除了是整个阿拉伯半岛里少有的有风的地方,也可能是唯一有雨季的地方。

“你来的有点早,这月下旬就开始雨季,每天小雨绵绵,雾气昭昭,山全部都绿了,还有瀑布”,老胡在塞拉莱已经七、八年了,从迪拜到这里,半是生意半也是因为喜欢这里的气候。

(季风带来的波涛。摄影/李靖云)

(雨云已经开始集中。 摄影/李靖云)

笔者应该是无缘见到雨季了,但是听到这风,呼吸到这风,感受这风,就已经足够了。脚下可能是郑和踏过的地方,笔者仿佛能感受到600多年前的回响和英雄的伟绩。至少我已非常理解,为何郑和六下西洋,至少有四次要停留在塞拉莱。他也是在期待风,风把印度洋和太平洋如此自然地链接起来了。

大概这也是罗伯特·卡普兰在《季风》一书中的最大启示和发现。作为一个曾经做过白宫战略顾问的人,发现了一个对于亚洲人而言不自觉的秘密。但是,笔者又不由自主地想起葡萄牙航海家达·伽马绑架阿曼水手,胁迫其为自己领航,找到印度洋航线的旧事。

塞拉莱的美,完全在于印度洋和阿拉伯高原的相遇,风在高原被阻,在塞拉莱的洼地里形成气流和水雾,带来了这里一片绿意盎然。“塞拉莱其实是个农业和牧业城市,你能想象吗?阿拉伯半岛上还有一直经营农业的地方”,老胡面对大海说,“也门据说也差不多同样条件,但那里一直动荡”。

(塞拉莱的农场一角。摄影/李靖云)

(遥望曼德海峡。摄影/李靖云)

塞拉莱的确是阿拉伯半岛农业的中心,但是其实更多的是航运中心。塞拉莱是曼德海峡的入口,阿拉伯半岛最南端的港口,正面则是非洲之角和亚丁湾,这一优良的港口位置,是其千年以来一直处于区位领导地位的原因。只是到了今天,这一光荣的历史似乎成为了旅游业的一部分,城市那份安静,让人觉得与它的历史和禀赋不相称。

“阿拉伯游客是6月下旬到9月”,老胡介绍,“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欧美游客,他们从6月开始到来年3月一直绵绵不绝”。笔者知道,老胡欲言又止的是中国游客还不多。

“其实,我们都觉得阿曼的潜力大”,老韩、老胡对此非常一致。笔者比他们更坚信,但是坚信外还需要一些其他。鱼市场里有一人长的石斑鱼,祖法尔山上遍地的石灰石、大理石,骆驼和火烈鸟一起喝水的景象,目力所及,随便哪一样似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市场,但是却又让人不禁要问,之前就没有寻找过商务机会吗?

这里是郑和“云帆高张,昼夜星驰”的地方,我们铭记历史,无非也是展望今天。

(项目经理老韩和郑和纪念碑。摄影/李靖云)

“纪念碑是大使特别关注的事,看起来是个小项目,但是意义太大”,老韩说的一点不错,他这样一个经手的都是上亿美元项目的工程人来做这个500万的小项目,足够说明各方对它的重视程度。

对广州而言,这既是对1980年苏哈尔号来访,赠送苏哈尔号纪念碑的回赠,也是作为对佐法尔省友好关系的赠礼。“我们能感受到当地人和当地政府对纪念碑未来的期待,希望这是一个开始,未来广东和广州都能更多地关注到这里,增进了解,带动互联互通”,老胡的话语里充满期待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IT产业网版权所有 关于我们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